第131节(2/2)

这已经不是凡俗事了,这怕是有邪修在其中牵扯。

招凝道,“修行一路求得是问心无愧。”

他们并没有直接敲门提醒姚刺史府中人他们的归来,以他们的五感,能很快听到姚刺史府晚宴中的声音,晚宴尚未结束,许多人在晚宴中交谈着。

招凝和秦恪渊站在侧厢房屋顶上,黑夜掩去了他们的身形。

正屋里,晚宴并不奢华,几分朴素但菜样丰富。

此刻大家情绪并不高,甚至有几分胆颤。

有宾客悄声交谈着,“奇了怪了,刚才所有的烛火怎么会同一时间熄灭呢?没有察觉到风啊。”

“可不是,就算是有些微风,那灯笼里的烛火也跟着灭了。”另一个人更加惶恐,“我总感觉有些不对劲,该不会有什么妖魔鬼怪的东西溜进来了吧。”

“该不会和姚刺史有关吧,你看他被人抬出来后,话还没有说两句,就出了这个怪事。”

“嘘,小声些,子曰不可怪力乱神。”

“咳。”姚刺史忽而在上首咳了一声。

“诸位客人都受惊了,是姚某招待不周了。”此刻的姚刺史还不能稳当地站起来,他在夫人的搀扶下站起身,端了一杯茶水,“诸位见谅,府上还有他事,就不再多留诸位客人了。”

姚刺史是郡府的头号人物,他这般客气待人是姚刺史的品性,台下众人却不能堂而皇之地受着,所有人连忙起身,朝姚刺史叉手行礼,说了些客套之语,便纷纷离开了刺史府。

待所有人都走尽后,姚刺史被扶上上首榻上,小厮丫鬟们手脚麻利的将晚宴收拾干净。

姚夫人在旁问着,“怎么了,叫所有宾客提前离去,他们怕不是要在后猜疑什么了。”

“而且,你怎么出来了,你这般身子出来,这郡府怕是要民心浮动了。”

姚刺史眉头极深的皱着,摆摆手,“这都不是事?”

这时小厮丫鬟们已经清理好了正屋,姚刺史在榻上直身坐着,借着扶手强撑着身体,他看向侧门站着的那人。

姚夫人随眼看去,“这不是正阳观的余道人吗?”

姚夫人微微惊讶,她招呼着,“余道人怎么这时候过来了。”

余泽走过来,形容还是离开招凝他们时的那般狼狈。

他朝姚夫人见礼,又对姚刺史礼了礼。

姚刺史出声,“余道长,你刚才传给我们的话,可当真,你们余家也遭了鬼胎蛊的大难。”

“正是。幸解救及时才没有出现大错。”

余泽到底是在正阳观中待过的,知道仙师这事最好不要告知给所有人,因此只是含糊交代。

姚刺史砰得一声拍击着桌子,“这群混账余孽到底想做什么?!”

“你可知你们族中众人可接触过月诏余孽。”

他说什么也要将人揪出来,便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道。

余泽却摇摇头,“刺史这般说,我确实不是非常清楚,我上个月才从临静府过来。不过,我们族宅中人大多都已经年迈,甚少外出,就算是外出,也必是在永丰城附近。”

姚刺史听他这话一眯眼,“难不成月诏的人藏在我们永丰?!”

招凝和秦恪渊默不作声地听着他们分析月诏的人藏在何方。

此事他们的热衷程度远超过招凝所料,他们并没有表现出那种事不关己便不管不问的态度,而是积极的不想大难扩开。

招凝同秦恪渊说道,“只是,这月诏小国的人应该并不在永丰城附近。若是在永丰城附近的话,逍意上人早就自己去解决了,不然也不会将我们拦下,让我们处理。”

秦恪渊显然是默认了。

招凝却自己产生了疑惑,“师叔,我一直有事不解。等到元婴上人那般境界,怎么还会出现自缚凡俗地界这般事情,令人不可思议,我觉得这般人物,不应该飞天遁地,哪里都可以去吗?还有逍意上人提及的化神瓶颈,这到底是什么?”

但秦恪渊没有及时的回答,好半响他才对招凝说道。

“高境界之事,非到那般境界是无法悟透的,不过有一事却是知晓的,从元婴境界突破至与天同寿的元神尊者,有一个过程便是化神。”

“化神这个过程,对于灵根大道修真者千难万难,他们之前修行上快速提升的后果和危害都堆积在此过程中,而化神对于不同元婴来说又是不相同的,毫无经验和迹象可循,因此死在化神之中的修真者,大抵万里存一。”

招凝没想到化神竟然这般困难,“那逍意上人自缚此地,正是因为这里有他化神的契机,他不敢轻易离开。”

秦恪渊点点头,这便是逍意上人一提到化神便忿忿的原因。

不过这化神对招凝此时的境界太过遥远,招凝便没有再更加深入去问。

“师叔,你说逍意上人临走时所说的答案已经给我们了,到底是何意?”她盯着姚府正堂里交谈的几个人,微微思考,“莫不是说的是他们?”

“且在看看。”秦恪渊也没有理出其中的关系。

就在这时,忽而有人从街道尽头驾疾马本来,瞧着模样,似乎是朝廷禁军。

那人似乎格外急躁的模样,从马上摔了下来,向刺史府奔来,边敲打着大门边喊着,“急报!国主口谕!”

正巧此时大门被开启,门房一听吓得立马跪在地上,禁军直奔进入,便走便喊着,直到正屋也听到了声响,所有人都震惊万分,这个时候怎么会有都城消息传来。

众人连忙跪在地下,禁军便端正身姿立在前方吟唱道,“近日有能人指点大岳国恐有瘟疫横生,为鬼胎蛊卷土作乱,大难临头,请各郡府恭请正阳观道人协助,尽早消除疫难。”

“臣领旨。”姚刺史带着一众人再次叩拜。

旁观了这一幕的招凝略有惊奇,“这封口谕,来得好生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