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2/2)

这事刻不容缓,得好好琢磨琢磨,写个解决的法子到时候呈给大当家。

收棉

徐大头忙活织坊,赵力也开始着村里人开始摘棉了,南境太阳大,棉花一般七八月便熟了,若是种在光照充足的地儿,七月过半便能摘了,采棉是个辛苦活,不过又一想种地哪里有不苦的。

比起一年埋头苦干,收来粮食饭都吃不饱,现今辛苦些时日收棉花卖了钱,不光不用再卖地里粮食补贴家用,过年还有余钱买一只肥猪宰了,吃杀猪宴开开荤。

有了奔头,顶着烈日还在田里行走的娘子郎君脸上都是挂着笑,人嘛活着就得有盼头,只要铆足劲朝着好日子走,再多辛苦也都值了。

只是棉花收成的时候撞上了早稻成熟,都得抢着收,为此家里的主力分了两茬,汉子们去收稻,娘子郎君去摘棉,屋里小娃娃们也不得闲,围做一堆给棉花挑杂质。

棉花成熟的时候,要从棉花梗上扯下来,那棉花梗也脆,扯一朵棉花总少不得沾染一些棉花梗,这些都是杂质,虽然卖出去,人家是要自个儿梳棉,但棉花沾染的杂质多了,是算不成上等棉的。

一个等级一个价,价差看着一斤也不过是十几二十文,但算百斤就是一二两的差,地里做事的人家,谁敢说不计较那一二两的差价?

也是人手不够,不然连棉花里的棉籽都给摘出来,听那姜家郎君的汉子说,棉籽还能榨油,只是那油不能多吃,影响子嗣,这子嗣嘛,还得是看年轻人,到了三十那都是能做爷奶的,没了更好,不然婆婆同媳妇一起坐月子,也惹得人说闲。

棉籽渣还能肥田,棉花杆更是可以拿回家当柴火用,柴火在桥头县一担不过二十文,可要收拾一担干柴老费功夫了,不过是乡下人家实在没有赚钱的路子才费心费力的捆几捆干柴去卖。

只是山林再多,放开了叫人去砍,也容易秃,老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山要是秃了,这人的活路就没了一半。

所以棉花这东西实在浑身是宝,叫人喜欢呢。

正午日头烈,田里到处是戴了草帽劳作的农户,争分夺秒的从棉花梗上扯棉花,半点都不肯歇息。

赵力自然也在地里,他在红叶村也盘了几亩地,加上姜郎君自个儿的几亩一起,都种了棉花,他口粮是不缺,每月大当家给的银子足吃一年的饱饭,不然他也没得大手笔修新房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