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朱奕霖面对刘星泽心情有点复杂,感觉自己暂时不能平常心对待,既然如此不如彼此保持距离,即便不能成为朋友,也不要相看两厌。
而刘星泽呢,为人算是比较随和的,但也不会主动去和别人交好,朱奕霖用什么态度对待他,他就用什么态度对待朱奕霖。
……
回到云来宫没多久,全国各地就陆续入秋了,不过云来宫这边的天气依然保持着不冷不热的凉爽宜人。
刘星泽的第二篇论文已经投稿,依然是投给了《夏国农业科技》期刊。
而刘星泽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虽然业内普遍认为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农业界带来多大的改变,真正去重视研究的也就是那些搞生态农业的农学家们。
至于说想要真正投入到生产应用中,那就更加是道路漫长而曲折了。
任何一项技术从理论研究到投入生产实践,都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农业领域可能尤其如此。
在农业领域中,生态农业农业又是小众,虽然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倡导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但想要让生态农业成为主流,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且农学领域和工业领域还不太一样,大多数农业从业者是看不懂这样专业的论文的,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也不太可能专门搞一个研发部门研究学习使用新技术。
农民或者农场主想要学习使用这样的新技术,很多时候需要政府的农业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专门去对农民和农场主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
但另外一个现实是,农业部门的大多数人,也并不是农学领域的专家,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同样看不懂论文,也并不能去对论文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评估,
他们往往需要依靠地方或者中央的农业大学、农学研究院所的专家们,他们也需要向专家们去学习新技术,了解新技术,而他们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也并不高。
于是这中间的一层层的环节,便让农业新技术想要得到应用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学习应用的过程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而另外一点则是,改变并不容易。
大多数人是安于现状的,当农民和农场主们使用原有的技术就可以有不错的收获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愿意使用不确定后果的新技术,这点在工业领域其实也一样,甚至可能会更加明显。
在农业领域,这样的情况就像是种西红柿的农民,在正常的情况下,第二年是不会放弃西红柿改种其他作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