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振泰绸缎庄的老板交友广阔,经常邀请生意上的伙伴和朋友来店里吃饭,所有人都被这厨师做的菜给惊艳到了。
久而久之,这绸缎庄大掌勺的手艺就被宣传了出去,由于厨艺的高超,他在京都被人称为“博山厨师第一人”。
后来到了光绪年间,五十多岁的张登科因病便辞去了绸缎庄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养病,而不到一年功夫,他的病就好了。
当时的博山一共有三大产业,即煤炭、琉璃和陶瓷,在当地是支柱性产业,做生意的商贾是非常多的。
博山的这些商贾们,在知道张登科是位烹饪高手之后,便与他在当时煤业十分发达的山头合开了一家饭馆,取名为“庆和聚”。
才刚刚开张,便迎来了许多商贾们的争相追捧,很多时候想要前来吃饭都需要提前预定,可见生意之火爆。
直到有一天,张登科在京时的大掌柜到当地的周村去办货,顺路到博山来看望他。
客人到庆和聚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馆子里准备的精致菜肴全部卖得精光,根本没有象样的菜招待客人。
这大掌柜以前对自己可是照顾有加,这一次路过还专门来看望自己,怎么好意思来怠慢他呢?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奈之下张登科灵机一动,用博山优质豆腐为主料,做一道箱式素菜,成品效果让他大为满意。
这主要配料是用炒过的蝇头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装入箱内,整个外观呈箱形,用油炸成金黄色,勾芡后,更有金箱之感。
在席间,这位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大掌柜,吃到这道别具风味的素菜时,那便是赞不绝口,连连夸赞张登科有心了。
大掌柜以前可是从未见他做过这道菜,于是非常好奇地问到这道菜的来历,张登科虽然觉得有些不太好意思,但还是直接说出实情。
大掌柜听了之后却丝毫不介意,还饶有兴趣地跟他讨论起了这道菜,特别是这道菜的形状和味道。
这道菜的形状非常漂亮,一大块豆腐方方正正的,而且味道极佳,大掌柜当时就脱口而出:“这看起来真是像一个金箱,那就叫它金箱吧?”
金箱?
似乎这名字听起来很不错啊!
而同桌的另外一位客人是一位文人,平时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接过了这个话茬说道:“如果是按照吃法的话,这应该叫做开箱取宝更合情理。”
从此之后,“金箱”这道菜渐渐在山头部分煤窑主的酒席上出现,渐渐地成为了每宴必点的菜式。
张登科刚开始做这道菜的时候,是一个“大箱形”,就只有一大块豆腐,吃起来的时候很不方便。
于是后来他就将其改为若干个“小箱”凑成一个“大箱”,这样看起来不仅更加的美观,而且吃起来也更加方便了一些。
因为这道菜是道素菜,山头人就按当地的命名习惯,管它叫豆腐箱。
而一些比较“讲究”的人,还是称它为“开箱取宝”或“金箱”。
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想要做点儿生意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庆和聚的赊账总也收不回来,店铺濒临倒闭。
这此时,当初的绸缎庄大掌柜再三邀请他去京城,犹豫再三之后,经过了一番认真考虑,张登科又回到了京城,并将做“豆腐箱”的手艺带了过去。
从这之后,京城里部分商贾的宴席中出现了“博山豆腐箱”,渐渐的一些官僚的家宴上也时常见到“博山豆腐箱”这道菜。
博山的三大支柱性产业发展得很快,与京城的往来也是越来越多,博山豆腐箱这道菜自然被博山的商贾所熟知和追捧了起来。
于是这道菜又传回了博山,成为饭馆、酒家的招牌菜。
到了民国初年的时候,作为博山豆腐箱发源地的山头,有个“同心居”饭馆,掌柜的叫李同心,因为烹调技艺超群,被人称为“天师傅”。
他根据“豆腐箱”的作法,将其外形的“箱式”改为“塔式”,并将博山豆腐箱更名为“水漫金山寺”,使这道菜又赋新意。
“水漫金山寺”一共由四层小箱累成,上小下大,呈塔状,上菜时,在盘子的周围洒上适量的上好白酒,点燃后,关闭灯火,颇有烟雾水中金塔时隐时现之感。
后来,在博山的宴席上,只要这道菜整个外形呈箱形的就叫它“博山豆腐箱”、“金箱”或“开箱取宝”
而外形是“塔状”的都叫它“水漫金山寺”传至今天。
据说当年乾隆爷南巡的时候,有一次来到了博山,在用膳的时候,当地就上了一道叫做豆腐箱的菜式,乾隆爷品尝了之后赞不绝口。
而这道菜据说也是上过国宴的,很多外国友人都很喜欢,对它非常感兴趣。
但是它是如何传入川菜,并且经过一番改良的那就无从考究了,不过两者做法上面大致相同,只是味道和味型上面颇有不同。”
李老将故事讲完了,不仅将需要的配料全部准备好了,而且已经是将一大块儿豆腐全部切成了四四方方的小块儿,并且油炸成金黄色定型。
楚云风此时很想追问一句,那就是这道菜是否能够在味型和食材上面进行一些调整,但是考虑到需要保持李老的“规矩”,便忍住了没开口。
可是没想到李老竟然如此“体贴”,马上就颁布了正确答案。
“这道菜在川内制作一般是猪肉、香菇和冬笋,而在山东那边,普遍选用的是海米、虾仁和猪肉,也有用蟹黄和鸡肉馅的。
“封箱”的手法和后面的制作方法也各有不同,川内是用蛋浆封口进行炸制,而山东那边却是不封口,直接上笼蒸制后浇汁儿即可。”
果然,楚云风的猜测没有错,这道菜其实不仅味型可变,而且封箱里面的食材也是能够随心变化的。
像这样豆腐类的菜式,楚云风已经想到了可以用糖醋、麻辣等味型来制作,至于食材嘛,那更是灵活多变,对自己来说没有一点儿难度。
现在就等着看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即可。
而李老说到这里之后就不再言语了,这对于熟知李老脾气的楚云风来说,这已经是很了不得了。
他老人家平时教做菜哪里会说这么多的东西?
不过这些东西包含了太多有关历史文化的东西,并不涉及到做菜的方法和手法,所以也是很幸运能够听到这么多。
抛开杂念之后,楚云风认真地观察着李老的手法,他已经开始“撬开”豆腐,开始“装箱”了。
:老顽童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