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直到天亮,南风变为北风。
&esp;&esp;佛郎机人终于可以开着剩余的三艘船借着北风打算跑了。
&esp;&esp;奈何外面还有一层士兵,他们等了一晚上,只等着现在。
&esp;&esp;“冲啊!”
&esp;&esp;一场大战到天亮,原本盘踞福建的顾仕隆不知何时悄无声息来到战火中心,带着也不知何时悄悄来到广州的,陛下亲自训练的六千精兵,他们一直隐忍不出,早已迫不及待,一见这个动静,立马带人冲了过去。
&esp;&esp;这群佛郎机人原本自信满满,却不仅没守住屯门,也没守住最后的三艘船,只能被人追撵着,最后只剩下一艘主船一路南下,狼狈逃回满刺加。
&esp;&esp;—— ——
&esp;&esp;屯门的消息传回京城,那时候正好是早朝结束,急报的马蹄声几乎要响彻整座紫禁城,内阁所有人都停下手边事情来到院子。
&esp;&esp;“赢了吧?能赢吧。”梁储紧张地握着手来回走动,整个人紧张地开始碎碎念着。
&esp;&esp;王鏊茶也不端了,站在正中的位置,连着呼吸都开始急促起来。
&esp;&esp;周发也站在门口紧张张望着。
&esp;&esp;谁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周发突然跳了起来:“有人来了!有人来了!!”
&esp;&esp;“大胜!屯门大胜!!”小太监声音尖利,甚至还未到内阁门口,就开始大喊着,但谁也没怪罪他。
&esp;&esp;内院先是一静,随后是王鏊大笑起来,所有凝滞的气氛这才彻底结束,江芸芸也跟着笑了起来。
&esp;&esp;杨一清摸着胡子:“汪宣之果然有些本事。”
&esp;&esp;杨廷和也悄悄松了一口气,对着毛纪说道:“结束得快,没用上浙江和福建的粮,今年预算也不紧张了。”
&esp;&esp;毛纪也跟着松了一口气,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esp;&esp;“那攻打马六甲海峡的事情交给谁?”欢乐之后,王鏊突然问道。
&esp;&esp;江芸芸看向杨一清。
&esp;&esp;杨一清摸着胡子,一脸淡然:“自有人选,名单已经递过去了,只等蜈蚣船和佛朗机炮彻底建造成功,大明的士兵就能勇往直前。”
&esp;&esp;“善始则功成一半也,马六甲注定是我们的。”江芸芸站在日光下,看向诸位同僚,微微一笑。
&esp;&esp;第五百五十三章
&esp;&esp;十月十五, 王鏊再一次上折子请求致仕,这一次陛下批准了。
&esp;&esp;皇帝下旨赏银两表裹,并恩荫其子侄一人世袭锦衣卫正千户, 且下令有司时加存问,给月食八石待遇。
&esp;&esp;十月十七,王鏊上疏谢恩。
&esp;&esp;次日,梁储同样上折请求致仕, 陛下同样也准了。
&esp;&esp;王鏊接了圣旨,整个人神清气爽, 临走前真是看谁都顺眼起来了,就连江芸这个小刺头也突然发现她已经老了,开起玩笑来:“你江其归也都四十了, 以后也是一棵足以慰藉他人的大树了,可不能再冲动了,今后内阁可要你们同心同力。”
&esp;&esp;江芸芸笑,揣着暖炉子站在屋子门口, 笑眯眯说道:“听闻您对宜兴有兴趣?”
&esp;&esp;王鏊惊讶:“你怎么知道?”
&esp;&esp;“听闻山东提学副宪告老还乡后,在周孝侯祠崇邱建造了东邱娱晚堂,你上个月还打听了不少那里的事迹, 又听闻您对善卷灵迹推崇备至,所以请楠枝为您引荐了几位老人。”江芸芸笑着从怀中抽出一份信,“这是楠枝给您打听的事情, 您看看, 感不感兴趣。”
&esp;&esp;王鏊大喜,快步走过来接了过去:“好, 好好好, 果然是江其归。”
&esp;&esp;他直接当面打开信件, 大致看完后,脸上紧跟着露出笑来:“好好好,都是于经术为深的读书人,游山玩水间讨论讨论学问多好啊。”
&esp;&esp;江芸芸笑着点头:“伯虎还说您是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去了宜兴正能发挥您的学问呢。”
&esp;&esp;王鏊忍不住笑,来来回回看着信件,最后看了一眼江芸芸,还有几分嗔怒:“你江其归哄起人还真有一手。”
&esp;&esp;江芸芸只是笑,眉眼温和,岁月在她身上留下温柔的气息:“这些年多谢首辅照顾。”
&esp;&esp;王鏊脸上笑意微微收起,最后一次认真看着面前的江其归,恍惚想起第一次见她的样子,那个时候他早早就听闻黎太朴收了一个神童徒弟,李东阳逢人就要夸上两句,他便悄悄记在心里。
&esp;&esp;那个时候他先读了她的文章,心中已经惊叹小小年纪能有这样远超众人的水平,可后面鹿鸣宴上见到她只觉得惊讶,那样的年轻,就像一棵脆生生的小竹子,穿着大红色的袍子,那双漆黑的眼睛灵动,充满生机,大步朝着人群走去,衣袂翻飞间,是夏日温柔的风都在眷恋着她的骄傲。
&esp;&esp;虽然如今人人都盛赞她的美貌和天赋,但真正第一次接触过她的人,第一个注意力根本不会放在她的脸上,因为她太耀眼了,闪闪发光的灵魂才是她得以走到现在的根本。
&esp;&esp;他虽不喜欢黎太朴,却对江芸有了一个还不错的印象。
&esp;&esp;后来再遇就是在京城,她褪去了十三四岁的青涩稚嫩,当年细弱的小竹子已然长高,亭亭而立,郁郁葱葱,任他东西南北风,依旧巍然不动,唯有那双眼睛依旧明亮灿烂,任何魑魅魍魉在她眼中都无处遁形。
&esp;&esp;虽然后来她仕途起伏,让所有人都抓不住她的未来,但她一次次走回京城的本事还是让无数人惊叹,所有人都认为她太过出挑,无法和光同尘,却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江芸。
&esp;&esp;就像当年的扬州城中,她在一众考生中踏风而来,眉眼不会谦卑,脖颈不曾低垂,她骄傲地像那轮太阳,熠熠生辉,常人难及。
&esp;&esp;王鏊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千言万语便只剩下——“去吧,好好工作吧。”
&esp;&esp;内阁一下子少了两位阁老,各路尚书一下就热闹起来了,打算争一争阁老的位置,但显然陛下并不准备再多来几个人,只是三日后,江芸升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依旧为次辅,新进阁老一位——蒋冕。
&esp;&esp;大明最年轻的首辅就此诞生,四十岁走到如今至高无上的位置,真正的大明第一人。
&esp;&esp;外面人人都以为两杨一江会因为首辅的位置打起来,毕竟这些年他们的明争暗斗并不少,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的内阁权力交接格外风平浪静。
&esp;&esp;杨廷和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论功绩,论资历,论情分,甚至论本事,江首辅无出其右。”
&esp;&esp;杨一清也对着自己的学生感慨道:“你真当是王首辅一厢情愿留在这个位置嘛。”
&esp;&esp;虽说朝野也有人就此事认为江芸过于年轻了,但反驳的意见也不少,但事已至此,随着内廷的诏书跟着凌冽的北风吹遍大江南北,宣告着大明最年轻的首辅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