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css="rd">
&esp;&esp;当今六强国,梁国已经被灭,郑国也被武王把持,宋国已经确认为妖党盘踞之地,除了赵王自己的赵国,还剩下一个翟国态度不明。
&esp;&esp;近些年翟国近乎锁国,不参与外界兵戈之争,既不派兵增援,也不对某一方施以援手。
&esp;&esp;不过对方一贯是墙头草做派。先前攻谭之战的时候,他们既不敢公开声援谭国,也不敢明确反燕。后来子翼归武,姬麟上位,翟国跟着不痛不痒地指责姬麟,也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举动。
&esp;&esp;先前孟玉、敛雨客两位江湖客来到赵国的时候,赵王曾经旁敲侧击,想要知道他们途经翟国时可有观察到翟王的态度。
&esp;&esp;可是他们似乎也说不出个什么来。
&esp;&esp;当年商悯和敛雨客根本就不敢说孔朔的事情,生怕他通过可以读取记忆的神通知道人族的谋算。
&esp;&esp;这种情报错位让赵王对各国的态度缺乏清晰的认识,不知道到底有谁是武国的盟友。
&esp;&esp;而事实上商悯要的就是这种情报错位。
&esp;&esp;她结盟赵国,但是防备赵国,就如赵国其实也防备武国。
&esp;&esp;国与国的博弈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白的,这其中牵扯了太多。既有人妖之争,也有国与国之争,还涉及皇位之争。
&esp;&esp;这些情报全为商悯所取,到底告诉谁,又如何利用这些情报获利,自然是她说了算。
&esp;&esp;她告诉赵王妖藏在何方,以及到底该如何对付妖,如何才能取得人族整体的胜利。而对于武国会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商悯不会对赵王透露分毫。
&esp;&esp;“靳相,这翟国也该下场了,我有预感。”赵王眼神深沉,“翟王这些年态度也颇为奇怪,在各国决定征讨大燕的时候,但是并没有明确与我们结盟,而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他们对于武国似乎也没有过多接触,但我总觉得不会那么简单……”
&esp;&esp;“王上是发现了什么吗?”靳相问。
&esp;&esp;“哪里是发现了什么,”赵王摇头,“不如说,是我从武国以及武王近些年的行事风格中对她有了了解。”
&esp;&esp;“武王一向是走一步看三步,不管是当年派出两位捉妖师游历各国帮助除妖,还是更往前的保谭,甚至是当年姬瑯寿宴现妖,一桩桩一件件都离不开他们的手笔。”赵王神情分外复杂,“他们走在了所有人的前头,武国这样思虑周全,怎会考虑不到翟国?”
&esp;&esp;她又看向靳相:“靳相你说,翟国不动,是因为此国不想与我们结盟,想一直保持游离的姿态坐收渔翁之利,寻找一个关键的机会下场,还是……他们此举其实是某国授意?”
&esp;&esp;战局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必然会被乱世之争卷进去。
&esp;&esp;既然必定参与乱世之争,就不可能不结盟,不可能不交换利益。翟国又不是地大物博无所不包,国富民强威震四海,想靠一国挑战世上所有国家?绝无可能!
&esp;&esp;那翟国这副游离的态度是给谁看的?他们怎么可能不与人结盟?
&esp;&esp;他们一定已经与某国结盟了,如果不是宋郑赵三国,那么就是武国。
&esp;&esp;六强国除武国以外,仅剩宋、郑、赵、翟。
&esp;&esp;如果郑国和翟国都是武国盟友,那真是……叫赵王不知该怎么说好。
&esp;&esp;甚至赵国自己也是武国的盟友。
&esp;&esp;赵王唯一不确定的是,对方到底是因为利益或大义结成了联盟,还是铁了心效仿当年大燕初建之时各诸侯追随燕皇征战,不求皇位,只求推举武王成为天下共主。
&esp;&esp;靳相看着赵王,问:“王上,那我们是不是要……”
&esp;&esp;赵王挣扎着权衡了片刻,最终狠狠地出了一口气。
&esp;&esp;“还不到时候……起码要等妖邪尽除才能……”她看向武王递来的书信,最后一行写着字。
&esp;&esp;“能否斩杀大妖,便在此战。”
&esp;&esp;赵王将书信焚毁,疲惫道:“罢了,帮。”
&esp;&esp;“王上可有想过,对方就是看准王上为人之心,所以才肆无忌惮,要求您援助他们。这是个阳谋,只要是为了人族,您就不可能拒绝,哪怕为此消耗赵国的力量……”靳相叹道,“武王是要救人,但也是在削弱我们。”
&esp;&esp;“我何曾没想过。”赵王苦笑,“可是靳相,你听外头百姓的声音,听听武王的声威,再想想她以前做过的事情……不光是那些百姓,恐怕就连各国王侯也认为诛妖者非武王莫属……如何除妖,只有武王心中有谋算,也有信心,而我们这些人哪怕修习了捉妖术,重建了司灵部,对于如何除妖也毫无头绪。”
&esp;&esp;“靳相,武王可退黑蛟,而当年黑蛟来到赵国,本王毫无反抗之力。这叫我如何不帮她……哪怕心中万般不甘,我也只能照做,为了人族。”
&esp;&esp;第394章
&esp;&esp;子邺将翟国要出兵的消息拿到朝堂上讨论时,群臣无一例外鼎力支持。
&esp;&esp;这不禁让他内心产生了一些怪异的想法。
&esp;&esp;翟国朝堂上的臣子对于要出兵这件事情接受良好,几乎毫无异议,就算有所异议,也是集中在是否要让翟王亲自出征这件事情上。
&esp;&esp;因为这都要归功于孔朔,他把翟国的底子打得很好。
&esp;&esp;翟国司工司徒卓排众而出道:“禀王上,各式战车都已备齐,可随时拉去船上,随运河顺流而下,跟随众将士一同攻入大燕。”
&esp;&esp;紧接着左将出列,“臣数年以来训兵练兵不敢有丝毫懈怠,王上一声令下,全军便随王上出征。”
&esp;&esp;随后司农与司马也激动难抑,纷纷表示这两年收成还不错,粮仓都已经填满了,用作军粮消耗毫无问题,至少可以支撑翟国打两年的战争。
&esp;&esp;子邺露出赞许的表情,“诸位爱卿为国思虑,能得诸位贤臣是翟国之幸。”
&esp;&esp;其实近些年朝堂上也有议论翟国是否要下场参与征讨大燕,但是翟王一向心有谋算,朝堂众人倾向于相信翟王的决议。
&esp;&esp;孔朔还是翟王的时候就道:“武国不动,翟国也不动。”
&esp;&esp;于是便有聪明的大臣品出味儿来:武国乃是翟国大敌啊!
&esp;&esp;如果想要把翟国的疆土扩大至天柱覆盖下的所有土地,就必须将各国扫平。
&esp;&esp;武国地处北方,南方的士兵难以适应北方严寒的气候,而且北方多旱地,他们最擅长的水师反而无法发挥作用。这么多年下来,翟国上下把各国都当作假想敌,想了一遍又一遍御敌之法,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想要赢过武国,可以不必急于一时,等翟国占据中原之后养兵蓄锐,积攒力量,趁春夏秋天气暖和之时将武国击溃。
&esp;&esp;然而这个策略很快招致其他人的反驳,因为当年鬼方就是这么被驱赶到北地的,结果对方盘踞那边几百年了都没有被消灭,如果不能彻底铲除武国,他们就会成为下一个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