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07节(1/2)

<dt css="rd">

&esp;&esp;还下令往山西和北平输送军需粮草。

&esp;&esp;提前准备,大明可以做的更从容。

&esp;&esp;大明的军粮输送制度很奇特,日常所需全靠商贾运送。

&esp;&esp;其实就是利用盐引制度。

&esp;&esp;商贾往边关运送军需粮草,边关出具证明。

&esp;&esp;他们拿着证明来换取盐引。

&esp;&esp;只有战争时期,才需要征用民夫运输粮草。

&esp;&esp;现在大明提前半年开始做准备,依然能借助商贾的力量运输。

&esp;&esp;也就是多发放几张盐引的事情,那些商贾巴不得这种事情多发生几次。

&esp;&esp;这都是钱啊。

&esp;&esp;至于修筑碉堡的计划,则再次推后了。

&esp;&esp;先看明年北伐结果再说。

&esp;&esp;想起这个蚕食计划,陈景恪也是哭笑不得。

&esp;&esp;还真是一波三折啊。

&esp;&esp;不过这本就是个长期计划,倒也不急在这一时。

&esp;&esp;-----------------

&esp;&esp;这些事情,并不能影响到大明脚步,变革依然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esp;&esp;陈景恪反而闲了下来。

&esp;&esp;他又不用负责具体事务,该出的主意也出完了,可不就是闲了吗。

&esp;&esp;也终于能抽出时间,去自己的书院瞅瞅了。

&esp;&esp;这天一大早,他乘船来到书院。

&esp;&esp;偌大的地方,就只有这一所书院,显得非常的冷清。

&esp;&esp;不过陈景恪很满意这个环境,安静了才好治学。

&esp;&esp;书院里面倒是很热闹,有学子在操场活动。

&esp;&esp;小孩子们无忧无虑,吵吵闹闹很是开心。

&esp;&esp;更多的教室或传出讲课的声音,或传出齐声朗诵的声音。

&esp;&esp;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

&esp;&esp;让陈景恪心生欢喜。

&esp;&esp;来到办公室,却见方广津一副气冲冲的模样,周围不少人在安慰他。

&esp;&esp;陈景恪笑道:“呦,这是谁把我们的大天才气成这个样子啊。”

&esp;&esp;办公室里的其他人见到他,纷纷行礼:

&esp;&esp;“院长您来了。”

&esp;&esp;方广津也连忙起身:“院长,您什么时候来的。”

&esp;&esp;陈景恪笑道:“刚到,就看到你在生气,说说发生什么事情了。”

&esp;&esp;方广津,形学研究班发掘出来的天才,算学天赋非常高。

&esp;&esp;不论是多么困难的算学问题,一学就会,还能举一反三。

&esp;&esp;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吃透了新式算学,熟练的使用各种新式定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esp;&esp;也是陈景恪最器重的一个人,并给予了其极高的期望。

&esp;&esp;什么线形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拓扑流行,群论等等,都等着他来研究重现呢。

&esp;&esp;他自己对算学也非常痴迷,研究起来可谓是废寝忘食。

&esp;&esp;本来他是不用来教学的,是陈景恪强拉着他教的。

&esp;&esp;而且还不是让他教算学,而是教的自然。

&esp;&esp;原因很简单,给他换换脑子休息一下。

&esp;&esp;方广津自然不愿,可他对陈景恪很尊敬,又不愿意拒绝,只能不情不愿的接过了这个担子。

&esp;&esp;每天都会抽出半个时辰的时间,给学生们上课。

&esp;&esp;今天这么生气,原因也很简单。

&esp;&esp;有人对自然这门课提出了质疑。

&esp;&esp;“……那群勋贵子弟竟然说自然没有什么用,学子们受到他们的影响,现在也不乐意学这门课了。”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