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06节(2/2)

&esp;&esp;如此庞大的人数,此书的规模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esp;&esp;若编成,必将是华夏文明一大盛事。

&esp;&esp;对所有参与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荣耀。

&esp;&esp;怎么说呢。

&esp;&esp;总编纂有资格在华夏史书上单开一页,普通的参与人员,也能在族谱上单开一页。

&esp;&esp;但……

&esp;&esp;朱标皱眉道:“这……规模如此之大,所需费用定然不小。”

&esp;&esp;“现在朝廷到处用钱,若是因此耽误了变革就不好了。”

&esp;&esp;陈景恪笑道:“陛下无需担忧,现在朝廷不缺钱。”

&esp;&esp;“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的让这些钱粮流动起来,变成实实在在的物,为世人提供便利。”

&esp;&esp;说到这里,他朝朱标使了个眼色。

&esp;&esp;朱标虽然不明白他要做什么,但出于信任还是点头道:

&esp;&esp;“也好,那此事就暂时这么定下了,具体该如何做咱们下去再详谈。”

&esp;&esp;诸位大臣都非常激动的齐声赞颂陛下圣明。

&esp;&esp;之后众人又讨论了一些别的事情,今日的会议才算结束。

&esp;&esp;然后三名儒家学士一溜小跑的离开了,显然是要去将这个好消息公之于众。

&esp;&esp;等人都离开之后,朱标才问道:

&esp;&esp;“景恪,你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esp;&esp;朱元璋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编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不成吗?

&esp;&esp;陈景恪这才将原因和盘托出。

&esp;&esp;“那些大儒在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施行。”

&esp;&esp;“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碍新政和新思想的推行。”

&esp;&esp;“南洋那边的局势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我估计那些土著势力马上就会有所行动。”

&esp;&esp;“到时候朝廷出兵南洋,正式施行大分封,必然会遭到儒生的反对……”

&esp;&esp;“编写这部文献,既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抚,也正好借机把他们全都弄到京城看管起来。”

&esp;&esp;到了京城可就由不得他们了,离开了地方,他们就是没牙的老虎。

&esp;&esp;再难阻挠新政和新思想的推广。

&esp;&esp;这个方法不是陈景恪首创,而是老祖宗的智慧。

&esp;&esp;从汉朝开始,朝廷强势的时候就会找各种借口,强行把地方富户迁徙到京城周边居住。

&esp;&esp;包括地方上有名的贤人,也会被强行征召入京为官。

&esp;&esp;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削弱地方政治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esp;&esp;陈景恪不过是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活学活用了一下而已。

&esp;&esp;既削弱了地方政治力量,为变革扫清了障碍。

&esp;&esp;又可以集中文人的力量编修书籍,尽可能的将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保存好。

&esp;&esp;上辈子《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文献散佚,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巨大的损失。

&esp;&esp;至于《四库全书》,说是修书实为毁书。

&esp;&esp;好不容易逃过各种天灾人祸,保存下来的书籍,都毁在了满清手里。

&esp;&esp;这一世,陈景恪必然不会再让类似的事情重演。

&esp;&esp;等这部文献编纂好,他会用活字印刷术印上几千套。

&esp;&esp;然后在全国各地修建图书馆,将这套书籍放在里面。

&esp;&esp;不光是这部文献,其他所有的藏书能刊印的,就尽可能多的印刷出来。

&esp;&esp;每个地方都藏一套。

&esp;&esp;就不信还能全都失传喽。

&esp;&esp;第387章 大明二代之臣纷登场

&esp;&esp;“卖报卖报……朝廷欲扩编锦衣卫……”

&esp;&esp;“卖报卖报……朝廷征召五千大儒进京修书……”

&esp;&esp;“卖报卖报……希直先生再发文……”

&esp;&esp;“卖报卖报……陈伴读再发文章,重新解读‘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提出新理论……”

&esp;&esp;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发行,报童重新变得活跃起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