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02节(1/2)

<dt css="rd">

&esp;&esp;说白了,年轻人相对来说包袱小,容错率高。

&esp;&esp;就在曹端出发前往洛阳的时候,其他地方也有学子做出了相同的决定。

&esp;&esp;比如金幼孜、胡广等。

&esp;&esp;只不过这样的人并不多。

&esp;&esp;事实上,多数人其实并不能感受到人权篇的意义。

&esp;&esp;大家都知道纲常伦理很重要,要拼命去维护。

&esp;&esp;可具体有多重要,在华夏文明体系里,又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esp;&esp;能真正领悟到这一点的并不多。

&esp;&esp;即便有人告诉他们原因,因为缺少自己的理解,感悟也不是特别深。

&esp;&esp;所以多数人看到这篇文章,也只是觉得分析的很透彻,观点也很独特。

&esp;&esp;天赋人权听起来似乎也有那么一些道理。

&esp;&esp;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esp;&esp;反而是后面的《国》《法》《君》《民》等篇章,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esp;&esp;人性需求理论,大同世界不同阶段的标准,他们反而觉得更有意义。

&esp;&esp;这些人或大受启发,然后潜心研读。

&esp;&esp;或张口大骂,认为大逆不道。

&esp;&esp;甚至已经有人迫不及待的写奏疏,弹劾陈景恪毁谤君主,当以谋逆罪论处。

&esp;&esp;但学问深到一定境界,已经通达明理的学者,却都视此篇为最。

&esp;&esp;将大多数精力,都用在了研究这篇文章上面。

&esp;&esp;即便是抱着别样目的,反对陈景恪思想的人,都不得不沉下心来研究。

&esp;&esp;-----------------

&esp;&esp;皇宫里,看到弹劾陈景恪毁谤君主的奏疏,朱雄英乐了:

&esp;&esp;“这些人怎么比我还敏感,动不动就上纲上线。”

&esp;&esp;陈景恪无奈的道:“没办法,坚守了千年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就触动。”

&esp;&esp;“况且……”他压低声音,说道:“圣皇他老人家你也知道,孟子都能给撵出文庙。”

&esp;&esp;“自然就会有人借此机会大做文章。”

&esp;&esp;朱雄英贼笑道:“你敢说皇爷爷坏话,好好好,快把圆圆送进宫来,要不然我可不保证会不会乱说话。”

&esp;&esp;陈景恪:“……”

&esp;&esp;“说点正事,晋王那边不是刚传回消息,说已经拿下西州了吗。”

&esp;&esp;朱雄英颔首道:“拿下西州容易,难的是长久占领。”

&esp;&esp;“不过还好,察合台汗国强行推广伊教,将西州百姓推向了我们这边。”

&esp;&esp;“有了西州百姓的帮助,三叔在那边站稳脚跟应该不难。”

&esp;&esp;“接下来就是慢慢迁徙百姓过去屯田了。”

&esp;&esp;“如果顺利,最多两年就能正式将西州纳入治下。”

&esp;&esp;陈景恪说道:“想要在两年内完成屯田工作,需一名大才主政方可。”

&esp;&esp;“你有合适的人选吗?”

&esp;&esp;朱雄英说道:“夏元吉此人,你觉得如何?”

&esp;&esp;陈景恪心道,这人可太行了,人家是宰相之才。

&esp;&esp;“此人能力倒是足够,不过他现在正在工部跟随白侍郎治水,将他抽走恐怕白侍郎不同意啊。”

&esp;&esp;治水人才难得,尤其是有学问有能力又愿意学治水的人更少。

&esp;&esp;夏元吉就是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才,白英可是老稀罕他了,当宝贝一样带在身边。

&esp;&esp;摆明了当成继承人培养的。

&esp;&esp;朱雄英则很无语:“白侍郎才四十出头,继承人可以慢慢寻找,何必这么着急。”

&esp;&esp;“况且夏元吉也就比他年轻十岁,当他的继承人稍显老了一点吧。”

&esp;&esp;陈景恪也莞尔道:“就是说啊,夏元吉有宰相之才,让他治水有点屈才呢。”

&esp;&esp;“但我和白侍郎的关系你也知道,这事儿我没办法出面,否则他能天天去堵我家的门。”

&esp;&esp;朱雄英大笑道:“哈哈……行,这是我自己的决定,和你没关系。”

&esp;&esp;于是夏元吉就这样被任命去西州担任知府。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