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504节(2/2)

&esp;&esp;“七郎所言不错,古今的皇帝都没有三郎的文治武功。”

&esp;&esp;杨玉环在一旁为李瑄打助攻。

&esp;&esp;她说话的时候,目光看着李瑄,她敢这么大胆,是因为李瑄不敢抬头看她。

&esp;&esp;“哈哈……明日朝堂上,七郎将此事提出。”

&esp;&esp;李隆基抚须一笑,最宠爱的妃子,最信任的大臣都在赞美他,还有什么不会满足的。

&esp;&esp;“臣觉得还可以继续防止考场徇私舞弊,为后世表率。”

&esp;&esp;李瑄决定一下做到底,为科举更加完善。

&esp;&esp;“七郎请讲!”李隆基让李瑄直说。

&esp;&esp;“誊录制度,此为健全的保密制度,可以进一步防止徇私舞弊的事情发生……”

&esp;&esp;李瑄将誊录制度告诉李隆基。

&esp;&esp;科举糊名制,曾经出现过,不足为奇。

&esp;&esp;但誊录制度,出自后世的宋朝,是一种延续很长的制度。

&esp;&esp;誊录制度和糊名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是糊名,而不誊录。作弊空间还是很大。

&esp;&esp;因为有的考官可以轻易通过一个考生的笔迹,确认其身份。

&esp;&esp;这个时代,笔迹就如同一个人的外貌,各自皆不相同。

&esp;&esp;誊录制度是设立誊录官吏,在考生科举完毕后,誊录官吏将考生的试卷重新抄写一遍,然后糊名,将誊抄本交给考官进行评阅,以此来杜绝阅卷官通过辨认笔迹、标记或暗语来识别考生,从而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esp;&esp;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行事,以确保其有效性。

&esp;&esp;誊录书吏不得携带墨笔,誊录所用的纸张数和墨水颜色都要一致,并统一使用朱砂红笔誊录试卷。如果有违反规定的书吏,查出后必定会受到严惩。

&esp;&esp;誊录制度的实施不仅在技术上防止了舞弊,还在制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通过摘抄的誊录,考官们无法通过字迹、标注记号、暗语来识别考生,从而减少了作弊可能性。

&esp;&esp;这样,士族也不会说糊名制是针对他们,而是面对所有居心不良的考生。

&esp;&esp;只要有自信、有能力,皆可去考场上证明自己。

&esp;&esp;让行卷的文人士子放弃这种走捷径的心思,一心考试。用成绩证明自己。

&esp;&esp;“妙哉,妙哉!明日朝会一并说出,如此文武大臣不会不同意。”

&esp;&esp;李隆基抚掌称赞道。

&esp;&esp;和玉环娘子说得一样,李瑄真是天降的辅弼,帮助他成就圣君。

&esp;&esp;“遵旨!”

&esp;&esp;李瑄拱手领命。

&esp;&esp;此事道完,李瑄与李隆基又谈论一些政治外的事情,然后向李隆基和杨玉环告辞。

&esp;&esp;现在雪还未全部消融,李隆基只是约李瑄,等雪化以后,到骊山下狩猎。

&esp;&esp;李瑄当然要应允。

&esp;&esp;颜真卿、岑参等没有赴任之前,许多事情李瑄还无法展开。

&esp;&esp;翌日,朝会。

&esp;&esp;这一次朝会,还在右朝堂举行。

&esp;&esp;三个宰相轮流向李隆基汇报中书门下事宜。

&esp;&esp;当轮到李林甫的时候,李林甫向李隆基启奏道:“启禀陛下,日前京兆三原令向中书门下上禀,说因为新法,各地各县,人众哗然。现在豪强大族,在官府不肯离开,希望陛下能收回成命!”

&esp;&esp;说完,李林甫取出一道文书,由高力士上呈李隆基。

&esp;&esp;这不是他李林甫说的,而是地方的三原令说道。

&esp;&esp;他只是传达文书而已。

&esp;&esp;因为李林甫知道,不久后天下间有更多类似于三原令一样的人上奏。

&esp;&esp;甚至还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esp;&esp;李林甫话音刚落,大臣们左右顾看,才十来天时间,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esp;&esp;“李相是常平新法大使,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esp;&esp;李隆基将目光转向李瑄,沉声询问。

&esp;&esp;“常平新法是陛下与宰相,乃至于文武百官一起决定的。代表着最适合执行的策令,不容更改。一些地方小族,还妄想影响大策,简直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esp;&esp;“三原令毫无主见,竟因这点小事上奏朝廷。他在纵容地方大族作威作福呢?地方父母官竟然还能被地方小族挟持,这是什么道理?臣建议将三原令免职,警示天下县令。”

&esp;&esp;李瑄出班向李隆基拱手说道。

&esp;&esp;新的法度一定要强硬。

&esp;&esp;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esp;&esp;李瑄不信太守、县令收拾不了地方的大族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