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532节(2/2)

&esp;&esp;李隆基沉声向李瑄问道。

&esp;&esp;如果是私下说这件事情,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揭过去。

&esp;&esp;但在这朝堂之上,大臣又将李瑄抬得这么高。

&esp;&esp;如果不过问此事,对李瑄影响太大。

&esp;&esp;李瑄是新法的领袖,许多理想者的意志,都集中在李瑄身上。

&esp;&esp;李隆基当了快四十年皇帝,许多事情早就司空见惯,一个县令收受豪强贿赂,不过是常见的小事。

&esp;&esp;爱屋及乌,李隆基不想多问罪。

&esp;&esp;“臣请御史台将新安令缉拿归案,仔细调查。正如达奚侍郎所说,臣略懂《春秋》,当时楚国有一个令尹,叫斗谷於菟,他的族人犯法以后,被廷理拘捕,然廷理听说犯人是斗谷於菟的家人后,立即将其释放。斗谷於菟训斥了廷理,对族人用刑。是以楚国上下,没有人不服斗谷於菟,所以楚国国力飞涨,有北上争霸的实力。好在这样的事情,并未发生,我大唐的御史台、刑部,还是恪尽职守的。臣愿意如斗谷於菟一样,执法不避亲。如果新安令李銙罪证属实,立即处死,震慑天下郡县……”

&esp;&esp;李瑄出班,借着达奚珣的话,用春秋时楚国名相斗谷於菟举例,以表示自己的决心。

&esp;&esp;堂兄李銙受贿,还是李瑄最痛恨的豪强。

&esp;&esp;这是在打李瑄的脸?

&esp;&esp;如果李銙的罪证属实,李瑄不会放过他。

&esp;&esp;哪怕不够死罪,也直接处死!

&esp;&esp;因为李瑄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变革派声明,新法用重典,要杀鸡儆猴,震慑天下,以免出现人间悲剧。

&esp;&esp;他也向李隆基禀告,李隆基给了李瑄先斩后奏,可处死太守、县令的权力。

&esp;&esp;若轮到自己家人犯事,就放一马,这次变法直接缴械投降算了。

&esp;&esp;以后也不要再有变法的打算了。

&esp;&esp;但李瑄要调查清楚,以免有人陷害李銙。

&esp;&esp;不过李瑄有一种预感,李銙很可能真有罪。

&esp;&esp;保守派憋了几个月,搞出一个这样的陷害,显得太低级了。

&esp;&esp;唯有保守派掌握真正的证据,才敢向李瑄发难。

&esp;&esp;亲人犯法,虽然和堂兄李銙不熟,但李瑄心中很不是滋味。

&esp;&esp;但李瑄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esp;&esp;李适之有好几个兄长,他们都有子嗣。

&esp;&esp;以为宰相是后盾,被欲望蒙蔽双眼,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esp;&esp;好在今日弹劾的,不是他的亲兄弟,否则李瑄也会没有头绪。

&esp;&esp;因为他是人。

&esp;&esp;第287章 兵卒包围平康坊

&esp;&esp;“李相一身浩然正气,守正不阿,是朝廷的幸事。如果新安令真有问题,李相也不必自责。”

&esp;&esp;李隆基听到李瑄信誓旦旦的话后,不再劝说。

&esp;&esp;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还得看李瑄自己。

&esp;&esp;人常道大义灭亲,可真正能实践的又有几人?

&esp;&esp;李隆基只希望新安令李銙只行小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esp;&esp;而李瑄一番慷慨的话,也让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心里打鼓。

&esp;&esp;从李瑄举例的典故来看,李瑄要公正处理此事。

&esp;&esp;但李林甫却不以为然。

&esp;&esp;因为斗谷於菟只是刑罚了族人,而未杀死族人。

&esp;&esp;看“三北直躬”就知道,楚国偷一个羊就要处死,贵族所犯之案,真会比偷羊的罪小吗?

&esp;&esp;李林甫认为自己已经掌握李銙的罪证,按照李瑄的准则,这种罪责足以处死。

&esp;&esp;李瑄说得好听,但面对这样的事情,谁都会没头绪。

&esp;&esp;再怎么说,李銙也是李适之的从子。

&esp;&esp;李瑄在受到内外部的压力,难免会动恻隐之心,产生私心。

&esp;&esp;稍处理不慎,变革派大好的形势会流失。

&esp;&esp;“启奏陛下……”

&esp;&esp;“汉代的丞相丙吉那么贤明,他的儿子丙昌却与贪官勾结;晋代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傲慢且不遵法道,但这并不妨碍世人对谢安的称颂。更何况新安令只是李相的堂兄,请将此案由御史台处理。朝野上下对李相的为人有目共睹,不论如何都不应该将其联系到李相身上。”

&esp;&esp;就在朝堂文武大臣各怀心思,连变革派都一筹莫展的时候。

&esp;&esp;户部郎中李岘出列向李隆基奏道。

&esp;&esp;他是真心为李瑄考虑,用这个比喻告诉文武百官,就算新安令犯下天怒人怨的大罪,也不该和李瑄联系在一起。

&esp;&esp;他和李瑄的想法一样,既然保守派敢将新安令李銙奏到朝堂,就表明已经掌握李銙的确凿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