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97节(2/2)

&esp;&esp;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esp;&esp;之前的杜甫,一直喜欢古体诗,

&esp;&esp;更开创《兵车行》《丽人行》这种新乐府的题名诗。

&esp;&esp;但此时此刻,杜甫的炼字炼句本领,已经走向成熟。

&esp;&esp;当一个诗人说出,格律会制约人想象的时候,那他已经输了。

&esp;&esp;《秋雨叹》虽不是律诗,却已经表露着杜甫在向律诗靠近。

&esp;&esp;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esp;&esp;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esp;&esp;牛马不辨,泾渭不分。

&esp;&esp;这样的诗,不该是盛世的音符。

&esp;&esp;李隆基只会听盛唐气象,李瑄的诗,李白的诗,王维的诗,王昌龄的诗。

&esp;&esp;而不是杜甫的诗。

&esp;&esp;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杜甫在洛阳的时候,河洛地区也大雨成灾过。

&esp;&esp;杜甫也写一首《临邑舍弟书至苦雨》。

&esp;&esp;那时的杜甫思想跳脱,处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的心理境界。

&esp;&esp;他将笔墨都放在描写大雨瓢泼的壮观,和对神话传说天马行空的想象上,关于大雨带来的灾害只轻描淡写,不怎么关心。

&esp;&esp;而现在的杜甫老了!

&esp;&esp;后世有人说过杜甫未曾年轻,李白未曾老去。

&esp;&esp;但李杜也是人,他们也年轻过,老过。

&esp;&esp;……

&esp;&esp;国家灾难,丧鼓声不断。

&esp;&esp;长安这边大雨连绵的时候,大唐南征军主帅李宓从剑南节度使出兵,带着刚训练完毕的唐军征伐南诏。

&esp;&esp;这一次,杨国忠信誓旦旦,采用三面夹击的战术。

&esp;&esp;他让李宓率领唐军主力从北方进攻南诏。

&esp;&esp;从安南都护府调兵,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兵力从东南面进攻南诏。

&esp;&esp;然后下令吐蕃大论玛祥·仲巴杰从西面出兵,直捣南诏军的侧翼,配合唐军主力完成歼击。

&esp;&esp;这计策看似天衣无缝,又有他杨国忠遥控指挥。

&esp;&esp;杨国忠已经在等着圣人对他的夸奖和赏赐。

&esp;&esp;玛祥·仲巴杰虽籍籍无名,但他可不是易于之辈。

&esp;&esp;随着吐蕃国力,兵马在一定程度的恢复,吐蕃不甘心年年被大唐剥削。

&esp;&esp;只是李瑄的存在,让他们不敢北跃巴颜喀拉山。

&esp;&esp;但一代雄主赤松德赞逐渐长大,那不甘寂寞的灵魂终究觉醒。

&esp;&esp;宠爱他的父亲尺带珠丹被天将军逮捕,囚禁在长安,使仇恨的种子从小被深埋于骨子里。

&esp;&esp;赤松德赞做梦都想像是先祖松赞干布一样“年少杀死牦牛”,像神话中的英雄一样,杀入长安,将他的父亲救出来。

&esp;&esp;玛祥·仲巴杰在吐蕃影响巨大,和历史上不同,此时的他和恩兰·达札路恭完全掌控朝政。

&esp;&esp;赤松德赞一时无法亲政,但玛祥·仲巴杰决定顺从赤松德赞,给唐军使绊子。

&esp;&esp;并且玛祥·仲巴杰也出于战略考虑,不想让大唐灭掉南诏。

&esp;&esp;如果没有南诏,大唐可以随时从南诏方向出兵,进入雪域高原中,这不是玛祥·仲巴杰想要看到的。

&esp;&esp;于是他对杨国忠的命令阳奉阴违,派遣使者秘密出使南诏,向阁罗凤表示,他们会向南诏西面边境陈兵,但不会攻击,让阁罗凤尽管去对付唐军。

&esp;&esp;并声称没有天将军的唐军,如同没有牙齿的老虎,不足为虑。

&esp;&esp;南诏的总兵力并不多,如果大唐与吐蕃同时进攻,就算唐军是头猪,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赢下来。

&esp;&esp;阁罗凤正焦头烂额,他得知玛祥·仲巴杰的消息以后,大喜过望。

&esp;&esp;他别无选择,在这紧要关头选择相信吐蕃。

&esp;&esp;阁罗凤继承他父亲皮逻阁的优良能力,并有过之而无及,更善于征战。

&esp;&esp;战斗一开始的时候,阁罗凤采取诱敌深入计策,以接连小败使唐军主将李宓被胜利冲昏头脑。

&esp;&esp;他不顾其他援军的消息,率领主力长驱直入。

&esp;&esp;最终,唐军两路兵马皆被引至南诏都城大和城后,阁罗凤凭借坚城闭而不战。

&esp;&esp;唐军长途跋涉,粮草不支,又遭受瘴疫之苦,水土不服,接连不断地病倒在这块土地上。

&esp;&esp;以至于开战的时候,唐军战斗力所剩无几。

&esp;&esp;实际上,阁罗凤还藏有不少援军。